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专辑



一、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书联(作者:闵凡路)


竖版11.jpg

释文:

征尘烈火血沃中原驱日寇

铁骨忠魂芳流青史励今人



作者简介:闵凡路,高级编辑。《新时代中国赋》编委会主任。曾任《半月谈》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中华辞赋》总编辑。



二、华夏抗战赋(作者:江必新)

夫乾坤翻覆,妖氛肆扰;倭奴犯境,禹甸遭剽。九一八烽烟裂地,玄菟哀号;七月七鬼炮肆虐,幽燕血漂。龙旗坠野,黎元失所;金瓯玉碎,社稷飘摇。 然神州胄裔,岂容陵轹;华夏英髦,力挽狂涛。

于是揭竿奋臂,同纾国难;挥戈亮剑,共靖凶獠。 当此初始,辽水惊飙:义勇军横刀雪窖,林海藏锋;察哈尔扬戟云峤,长城砺刀。淞沪鏖战,三夺罗店,骨积如山成壁垒;四行孤守,八百锐士逞英豪。金陵喋血,卅万生灵膏野草;石城泣泪,九州义愤涌狂潮。 徐州会战,台庄决机:炮碾坚垒,尸填堑壕。刃卷青锋,血溅征袍; 神威初露,东方欲晓。武汉卫戍,凭江历险;鄂渚鏖兵,扼隘乘潦。以空间换时间,方略始定;积小胜为大胜,长夜破曉。 平型关下,铁骑驰突,首破神话惊万国;正太路上,百团雷霆,尽毁交通震敌巢。长沙三捷,天炉熔敌;常德孤悬,虎贲守要。滇缅远征,跨澜沧而越怒水;昆仑鏖战,斩荆棘以复疆郊。野人山前,瘴雨侵骨仍披甲;同古阵上,刀光剑影气犹高。敌后鏖兵,地道藏奇,出没如神惊鬼魅;青纱布阵,地雷隐巧,往来若电慑邪妖。 

嗟夫!三千日血火焠炼,十四载烽烟薰燎。左将军捐躯太行,魂护幽燕;张自忠以身殉职,灵佑宜枣。五壮士跳崖,狼牙裂石;八烈女投江,乌水惊涛。将军百战,马革裹尸还故土;士卒九死,丹心映日干云霄。 昭昭青史,铭勋绩于钟鼎;泱泱大国,承正气于苍昊!

痛定思痛,勿忘国耻;子孙万代,当铭血教:落后必然挨打,内斗外患必招,专制人心必散,守旧国祚必夭!谋发展以自强,祛内腐以自鲜,兴法治以长安,协万邦以久保。愿我华胄,继往圣之伟业;勉我蒸民,开万世之宏劭。伟哉!英魂不朽,同乾坤齐寿;壮哉!华夏永昌,并五岳齐高!

作者简介: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七律.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作者:王树成)

烽销八秩忆危年,

血沃神州恸九渊。

卢阙石狮嘶夜月,

金陵寒骨没荒烟。

三千焦土埋倭镝,

十万旌旗耀汉天。

今抚金瓯观海岳,

忠魂犹唱大刀篇。

作者简介:王树成,高级编辑。曾任《半月谈》副总编辑,新华社安徽分社、北京分社社长,《经济参考报》总编辑,香港文汇报董事长兼社长,《人民日报》编委兼海外版总编辑,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四、谒芷江受降坊感怀(作者:彭崇谷)

当年祸乱自东洋,

囯共同仇战虎狼。

正道岂容邪道笑,

铁军焉许虏徒狂。

降书血染千秋纪,

华夏春回万里昌。

若是凶鳌掀恶浪,

何惜余热铸刀枪!

作者简介:彭崇谷,诗人、赋作家、书法家。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副会长,湖南省诗词协会第四届会长;现任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委员会主任。


五、报告主席,日本投降啦(作者:郭晓勇)

题记:1945年8月15日,是被历史永远镌刻的日子。当晚,新华社副社长兼英播部主任吴文焘照例走进新闻台窑洞查看有无重要新闻,同事交给他刚刚接收到的“日本投降”急电。吴文焘先打电话向中央领导报告了这一消息,然后拿着英文电讯稿直接去毛主席的窑洞当面报告。见到主席时,吴文焘一边递过电讯稿,一边紧张又激动地报告着主要内容。主席接过稿件仔细查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这一历史性的瞬间,也成为吴文焘终身记忆。后来,他担任中国外文局局长,在文化交流领域持续贡献力量。我调到外文局工作不久,便去拜访这位老局长,之后又多次登门看望。每次见面,老局长总会深情谈起那段难忘的时刻,言语间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使命的铭记,让我深切感受到那段岁月的厚重与荣光。



微信图片_20250818092224_59_28.jpg

新华社原副社长吴文焘


值此,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一首小诗,表达缅怀与敬仰之情!

竖版12.jpg

香港《大公报》版面


题:报告主席:日本投降啦

1945年8月15日的延安

枣园的露在夜色里凝成银

石碾子碾碎白日的余温

吴文焘——时任新华社副社长

指尖拨开电讯稿的页页篇章

一行字突然撞碎窗棂:

"Japan surrenders(日本投降)"

纸页在掌心燃成火焰

油墨混着黄土的气息

在喉头酿成奔涌的河

布鞋叩响带露水的土路

草叶上的露珠惊惶滚落

像无数双眼睛追着他的脚步

扑向那孔亮着灯的窑洞

“主席!”他在门口站定

军衣的褶皱里还裹着风

递出的纸页微微发颤

“日本投降的消息,英文电讯证实了”

您的指尖碰着他的指尖

像接过整个民族卸下的重负

读罢您望向窗外

枣园的风正掀起漫山的绿

后来在外文局的宿舍楼

藤椅上的老局长摩挲着旧照

我调来时,第一次登门拜访

便听见他数着光阴

“多年前的星光

把电报上的字都映得发亮”

他已添了许多霜白的发

每次看望搪瓷杯的茶换了又换

往事总在烟雾里浮起

带着延安的土香纸页的温度

如今,他们都已远行

但1945年的那个夜晚枣园的风

那页被体温焐热的电讯稿

还有他站在窑洞前的身影

却依然还在——

在每面国旗舒展的纹路里

在孩童诵读“和平”的声线中

八十年后的我们

把岁月酿成新的刻度

让昨日的光

照亮更远的路

(2025年8月15日)

注:吴文焘,1913年10月生,河北清苑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同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3月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7月任延安《解放日报》—版编辑,同年11月任新华社副社长,主持日常工作。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局长。2011年6月16日,吴文焘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作者简介:郭晓勇,笔名晓勇,高级记者。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曾任《新华每日电讯》副总编辑、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