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一)《诗道漫谈》序(作者:闵凡路)

竖版.jpg

 

乙巳仲夏,荷风送爽。展卷捧读马永祥先生《诗道漫谈》书稿,但见云霞满纸,兰蕙生香。诗词联赋之评,如四时之花,次第绽放于眼前;平仄韵律之声,似清涧鸣泉,潺湲流淌于耳际。马公以三十载躬耕之力,铸就此部《诗道漫谈》,恰似钱塘潮信应时而至,令人抚卷慨然。     

忆昔仲尼删《诗》三百,太白醉赋清平,少陵忧吟茅屋,东坡酹江问月。诗词之道,纵千载而弥新,历沧桑而愈灿。今观华夏大地,紫气东来,文运复兴。长安街头之霓虹与《诗经》中之蒹葭共影,西湖烟波的画舫与盛唐诗句相映。永祥先生深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理,其《诗道漫谈》非惟雕章琢句之技,实乃以优雅韵文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赋之举也。书中诸章,既有黄钟大吕之壮,复具幽兰空谷之清,诚可谓得风雅之正声。     

钱塘江畔,自古文脉绵长。谢灵运的山水诗痕未消,陆放翁的剑气箫心尚在。永祥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复以军旅铸其骨,翰墨润其心。三十春秋,晨昏不辍,或于孤灯之下推敲平仄,或在漫′步之时觅得诗行。吾与永祥相识多年,彼时我主编《中华辞赋》,他主政浙江辞赋学会,交流甚多。犹记甲辰春月,我们相晤西子湖畔,举杯言欢,谈诗论赋,其乐融融。对这位多才多艺的军旅作家、饱学诗翁,吾心存敬意。

《诗道漫谈》是作者想用自己学习所得与创作感悟,为诗赋爱好者和初学者提供一部辅导教材。此中有知识,有见′解,有诗趣,有文采。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我读之亦沐教良深。  

诗词联赋皆雅颂,创作欣赏须用功。愿读者诸君能从此书中得窥堂奥,使诗词之道在大时代之原野如春草蔓生,繁花遍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当我们在西子湖畔、长城脚下,抑或是塞北江南,中州域外,都能听到更多融合古韵今风的诗词歌赋。那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回响,亦是新时代诗人对先贤最好的告慰。     

遵嘱作序,祝贺永祥。 

岁次乙巳仲夏 写于京华乐天书屋

作者简介:闵凡路,为新华社高级编辑,《新时代中国赋》编委会主任。曾任《半月谈》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中华辞赋》总编辑。


(二)谪仙与诗圣:诗空双璧的心灵交响(作者:王树成)

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的洛阳,春意正浓。两位诗人在此相遇,年长者43岁,比另一位大十一岁。当时,年长的李白已是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杜甫却是“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的失意者。两颗星辰的交汇,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最为璀璨的光芒。   

初次相见,杜甫眼中的李白是“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的超凡脱俗仙人。而李白眼中的杜甫,或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后辈。他们在洛阳的酒肆中畅饮,在郊外的山水间徜徉,两颗心灵在酒与诗的氲氲‌中交融。杜甫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何等亲密无间的场景。他们同访范十居士,同游梁宋之地,在短短两年的相处中,结下了超越年龄与名望的深厚情谊。    

石门一别,竟成永诀。李白挥就“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杜甫则写下“秋来相顾尚飘蓬”以相赠。飘蓬与飞蓬,道尽了诗人漂泊的命运。此后十余年间,他们再未相见,却在诗篇中延续着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杜甫在长安的春日里思念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在秦州的秋夜中梦见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在成都的草堂里感叹:“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李白被流放夜郎的消息传来,杜甫写下《梦李白二首》与《天末怀李白》,字字浸洇着血泪。“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是对其屈原般高洁灵魂的礼赞。杜甫深知李白的才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天才却遭此厄运,怎能不令人扼腕?   

762年,杜甫写下《寄李太白二十韵》,那是他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孰不知,就在这一年,李白已病逝于当涂。八年后,杜甫也在漂泊中离世。两颗巨星相继陨落,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李杜之交,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心灵对话。他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盛唐的天空短暂相遇,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两年相聚,一生相知;数篇诗简,千古绝唱。李白如谪仙临世,飘逸不群;杜甫似圣哲在世,忧国忧民。一个“笔落惊风雨”,一个“星垂平野阔”。风格迥异,却相映成辉;性情不同,却肝胆相照。

韩愈有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载之下,当我们仰望诗歌的星空,依然能感受到这两颗巨星交相辉映的耀眼光芒。他们的情谊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文人相重的永恒典范。正如杜甫所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但他们的诗篇与情谊,早已化作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文化广袤的原野上,照耀着后世一代代无数追寻诗意的心灵。

作者简介:王树成,高级编辑。曾任《半月谈》副总编辑,新华社安徽分社、北京分社社长,《经济参考报》总编辑,香港文汇报董事长兼社长,《人民日报》编委兼海外版总编辑,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三)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感赋(作者:侯瑞峰)

泱泱华夏,巍巍河山。五千年文明古国,八十载沧桑巨变。铭记历史,不忘峥嵘岁月;开创未来,谋求和平发展。缅怀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珍爱和平,警惕霸权复燃。纪念抗战胜利,犹记烽火连天。天安门大阅兵,扬我军威;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宇寰。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护我河山!

忆,刻骨九一八,东北起战端。镂心卢沟桥,九州全开战。萦思哈尔滨,关东军灭绝人性;追忆南京城,大屠杀惨绝人寰。岛国宵小之徒,冒天下之大不韪,何等凶残!

看,铁骨铮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华夏铁血儿女,军民携手并肩。民族英雄杨靖宇,棉絮充饥斗志勇;机智多谋赵尚志,保家卫国真儿男。智勇双全彭雪枫,南北转战驱敌寇;抗日将领吉鸿昌,英勇就义赴国难。′酷刑加身赵一曼,一片丹心永不变。八烈女投江,豪气冲霄汉;五壮士跳崖,丰碑驻人间!

听,军号声声,响彻地北天南!平型关之大捷,杀声威震敌胆。夜袭阳明堡,日伏雁门关。地道战地雷战,鬼子心惊胆寒;游击战伏击战,日伪魂飞魄散;阵地战运动战,扑灭侵略硝烟。八路军新四军,正面歼敌;游击队武工队,敌后周旋。百团大战,神威震天。陷敌汪洋大海,构筑统一战线。兵民胜利之本,能战方能止战!

噫,铁甲滚滚,正步铿锵!抗战胜利兮,中国人挺直脊梁!两弹一星兮,定国安邦。东风快递兮,使命飞翔。中华崛起兮,民富国強。军威严整兮,镇守海疆。维护和平兮,大国担当。虎踞龙盘今胜昔兮,天翻地覆慨而慷!

作者简介:侯瑞锋,笔名鲁阳。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军事学学士学位。1970年出生于山东阳谷,1991年毕业于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02年进修于南京政治学院。现就职于国家税务总局安阳市税务局第一税收分局,钟爱古典文学。 安阳市诗赋学会秘书长。


(四)顾建德:衷情系校园 深眷寄华章——试论甘光地先生的校园赋


衷情系校园  深眷寄华章

——试论甘光地先生的校园赋

文/顾建德


甘光地先生作为大千故里知名的赋坛高手,长年笔耕留下美赋多多。由于多年从教,甘老先生对学校教育不但非常熟悉,也寄情尤深,即使退休后也念念不忘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的大量辞赋作品中,有多篇是以教育为话题的佳作,而且市内外多处学校和教育机关都镌有先生的华美辞赋。近期,先生发来所著的《凌飞赋》《新华小子赋》《狮馆文渊赋》和《太湖书院赋》《牛牦山小学赋》等校园赋数篇,让我略作评述。

甘老先生是内江辞赋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其汪洋恢宏、精美华彩的作品,犹如春之繁花和秋之硕实,唯让人仰止,供人品咂和学习。认真拜读这五篇校园赋,只觉唇齿留香、豪情盈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书声琅琅、青春四溢的美丽校园。一花知春,窥斑识豹,这四篇校园赋折射出的教育情怀、斑斓文采、渊博学识和诗人气质,让我在赞叹中不免对二十多年前一起合作撰写《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一书的甘老再次肃然起敬。

一、深情眷眷的教育情怀,长系我心的家国情愫

天下文章,都是用来传递思想、抒发情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甘先生在这几篇校园赋中,将从教几十年来对教育的热爱和希望,倾注于笔端,流泻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校园的难以忘怀,对教育矢志不渝的热爱和关心,也表达了对祖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青少年学子能继承前贤砺砥奋进、成为国之栋梁的热切愿望。

如《凌飞赋》中“天高云淡,晴和朗朗;水秀山灵,荣茂堂堂”,寥寥数语就写出了校园的清丽和美好,以及一个老教育人、辞赋家对校园的念念不忘和恋恋深情。“为中华崛起而教,其功赫赫;得天下英才而育,其乐泱泱”,抒发了为民从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在这些辞赋中,甘先生不但表达了对校园的深情和教育工作者的期望,还表达了对作为明日之星的青少年学子的寄托和厚望。《新华小子赋》中“以才华点亮人生,用大爱塑造品质”“会做人,会仁爱,会合作”“尚学习,尚劳动,尚创造”就折射出了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对学子们温温蔼蔼之心。《牛牦山小学赋》起篇就立意:“续天开文运根脉,解耕读文明密码,汲红色老区营养,取社会主义精华。探书海之奥秘,乘贯月之星槎。”读到这些语句,我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抚摸着稚子之头,在对他们千叮咛万嘱托。《太湖书院赋》中“且夫自强厚德,谋民族之复兴;养正求真,念天下之乐苦”“争心灵于霖泉,传智慧于兰圃,萌想象于修学,发创新于好古”,可见在甘先生心里,兴国之重在于教育;而教育之大,在为学子开长智,为民族拓宏途,为国家创新天;教育之贵,在于塑造人格,塑造国格。

无论先秦诸子,还是唐宋韩柳欧苏等大家,都强调文以载道。甘先生对教育的殷殷长情,对家国的绵绵深眷,都在这这些校园赋里一览无遗,可见确是文道相彰,使得这几篇赋在思想主题方面占有高度和先机,而不仅仅见长于外显的琢句雕章。

二、随处流淌的锦句华采,扎实深厚的辞赋功底

《文心雕龙•情采》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一篇好的辞赋,应该是“情”与“理”兼善的作品。作为一个为文多年、创作颇丰的老作家,特别是内江地区颇负盛名的辞赋家,甘先生这几篇校园赋内容丰富,说理透彻,体式精工,一如既往体现出他对赋这种文体熟练严谨的把握,对词句挥洒自如的驾驭。赋中的佳词丽句随处可见,四溢的文采如早春的山间溪水,在树林岩石间明亮闪烁,在天地间自然流淌。大量骈句联翩涌来,无数佳构自然组叠,将赋的形式美呈现得十分充分,让人叹为观止。

 “奇花初胎,校园皇皇矞矞;鹰隼试翼,风尘翕翕张张。不辞精卫填海,指待雏凤鸣冈。”(《凌飞赋》)这几句对仗工整,平仄谐和,既巧用典故并化用古文,又写出了校园中青少年朝气蓬勃、如初生牛犊般奋发成长的盎然生机。“嗟乎!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干将作芒。校园起步,前途似海;青春作伴,来日方长。山川为我喝彩,太空任我翱翔。美哉,崭新中华,与天不老;壮哉,新华小子,与国同疆!”(《新华小子赋》),这几句作为赋的结句段,巧妙化用了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一些名句,加上辞赋家自己的构思和延伸,使整段显得文情并茂,读起来十分铿锵有力,把一群新华小子青春勃发、“欲上九天揽月、欲下五洋捉鳖”的豪迈精气神,突显得呼之欲出。

  “环瞻绣壤,萃黉宫之葱葱郁郁;肆眺江城,萃伟人如河水滔滔”(《诗馆文渊赋》)“眺鼋头之春涛,染蠡海之烟绿。大壮方中之厦,聚贤重道之旟”“金桂考槃,木樨香而幽隐;阿涧空灵,硕人宽而弗谖。灵溪荷影,鳞鲤逍遥于叶底;素石清流,蛱蝶翩跹于花前。濠桥鱼乐,白鲦游而自恬;亭阁翚飞,沼池静而淑娴。非子非鱼也,焉知箇中钩玄。矧飞瀑双鱼兮梦太极,叠石三易兮崇圣贤;秋水涟漪兮涵渊薮,紫薇葳蕤兮入灵泉。”(《太湖书院赋》),前述词句,更是融传神的描绘、美妙的画面、绝美的词藻、铿锵的音韵于一体,飞扬文采扑面而来,如遍野芬芳令人目不睱接,让人不免感叹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卓绝的文字驾驭力和娴熟老道的辞赋功底。

三、渊博茂盛的古今学识,珠矶满篇的真知睿见

《文心雕龙•论说》云:“师心独见,锋颖精密。”一个学者或作家的水平,最重要的衡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的学识深广度和见识高迈度。如他能博古通今,可谓学富五车;如在此基础上他还能跟上时代潮流,有超越一般人的真知灼见,那才是卓尔不凡。

甘老先生这几篇校园赋,充分彰显了他学识的渊博,阅历的宽广和识见的真睿。不仅诸多引经据典,而且呈现了一般人不知道的有关一所学校、一所书院、一方土地的大量知识,犹如百科全书般给读者来了一次知识的再普及。更重要的是,甘老先生在这些辞赋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情其思,与时代合拍,与天地人心共情,让我们读之感之,不禁共鸣而悦服。

《狮馆文渊赋》一篇,“分野入参,沱水藏龙函瑶;鹑首之次,汉安起凤腾蛟。环瞻绣壤,萃黉宫之葱葱郁郁;肆眺江城,萃伟人如河水滔滔。苌弘博艺,著窥阴摄阳之凤篆;孔圣问乐,立尊师重教之圭表。金卿殿奏花萼赋,庄叔文传栖云韬。赵雄文定青史;大洲独树风标。含英咀华,文源承悠古;经天纬地,文脉贯今朝。”这一节描绘了内江的地貌形胜,引用了王勃《藤王阁序》中有关“腾蛟起凤”的名句,又介绍了与内江有关的大量历史名人,向读者传递了丰厚而珍贵的知识。“大洲先生,明代文肃公赵贞吉也。桐梓北沜,稚子灵秀;隆庆内阁,学士文渊。格物体用,承传心学知行一;献策平戎,力挽狂澜社稷安;合掌赋石,独握天机摘星斗;狮山设馆,收卷丝缗课童玩。”这一节,以赋体语言文情并茂的向读者介绍了狮山设馆的由来,帮助我们补上了关于狮馆来历的这一地方文化知识。

而“骅骝常有,百乐焉求,名师易选,明师难验。德若高天之鸣鹤;博如深谷之清泉。大道笃行,担天下之责任;大功玉汝,创青衿之新天。”(《狮馆文渊赋》)与“圣人无常师,学问思辨,知行合一而敦笃;温故而知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贵慎独。净心灵于霖泉,传智慧于兰圃,萌想象于修学,发创新于好古。”(《太湖书院赋》)两节文字,又表达了作者对治学为人、格物致知、超越创新方面的个人见解。特别是“名师易选,明师难验”“圣人无常师”“礼义廉耻贵慎独”“萌想象于修学,发创新于好古”这些语句,不愧是老先生为学为文、总结一生的真知灼见、经验之谈,让人不得不叹服。

四、驰骋蓝天的气魄意境,壮行大地的诗人气质

中国是诗赋的国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的诗词歌赋车载斗量,但流传千古、最让人景仰喝采的顶格作品,没有一篇不是“气韵奔流、意境充塞”之作。缺乏内在气魄和气韵,让人感受不到独特意境的作品,是不可能归到上乘之作的大雅之堂的。且看王勃《藤王阁序》之少年意气奔流一气呵成,且看苏轼《密州出猎》之老夫聊发少年狂,且看曹操《观沧海》之收纳天地吞吐日月之志,且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悠悠天地独怆然的老泪纵横,且看李白《蜀道难》之险峻清绝描绘和上天入地之想象……

古人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那种为文而造情的作品。甘老先生这几篇校园赋,在内在气韵的把握推动和整体意境的渲染营造上,也体现出了自己的匠心和特色,这也是我们读来“带感”、印象深刻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喜青衿立雪,何惜夜雨敲窗”(《凌飞赋》),就营造了一种学子谦逊好学、伴着夜雨读书、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清新意境。该赋的另一节,“问天者,鲲鹏之胆识,乘风者,鸿鹄之志向。穿云者,海燕之精灵;破雾者,雄鹰之勇刚。孜孜习羽,脱稚翎于崖野;磅礴运海,张广翅于天阊。”则以“鲲鹏问天、鸿鹄乘风、海燕穿云、雄鹰破雾”等富有朝气的意象,呈现了大小精灵们在天地间纵横飞舞的一幅幅写意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动鲜活的图景和流淌在文字间的生命张力。“牛角挂书,初生牛耶不怕虎;汗牛充栋,老黄牛耶惜金乌;犀牛望月,孺子牛耶甘俯首;勇执牛耳,拓荒牛耶追夸父。”则以初生牛、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的鲜明形象,展现了令人钦佩的校园牛的精神风貌(《牛牦山小学赋》)。而“乾道元元,宏宏有容而行健;潜龙惕惕,生生不息以亨安。坤德贞贞,滋生万物而上善;瑶函沉沉,承载大有之空间。紫气东来,云竹青而若水;彩虹突现,天地法而自然。”(《太湖书院赋》)这一节语句大开大合,周纳时空天地,描绘出一种气韵充沛的宏大境界,让人顿生宇宙无限、时空宏阔、万物生生不息的感慨。

一个优秀的作家,大多是有独特个性气质并在作品中善于表达这种个性气质和自身美学追求的人。李白的浪漫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苏东坡的豪放乐观,柳永的深情缠绵,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他们的独特印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甘老先生通过他的大量辞赋的创作,通过这几首校园赋的表达,真情毕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关怀社稷苍生的老者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作品不但用语铿锵音韵和谐,上承文化下接地气,而且善于营造画面和意境,始终流淌着文字和生命的张力,在驱遣文字上既能雄健如刚、又可缠绵如斯的独特风格,这也是他的作品打动人心、被很多单位勒石镌刻的一个关键所在。

当然,与古代辞赋先贤相比,我们当代人写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我们只有不断地向古人学习,将传统文学体式与时代文化要求、现代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断镕古铸今、推陈出新,切实贯彻文质兼美、文以载道的创作原则,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当代辞赋佳作。

作者简介:顾建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深耕教育研究与文学创作四十余载。现任四川省散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资中县作家协会主席。

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传承与辞赋创作,其作品兼具文史底蕴与艺术张力,累计70余篇辞赋发表于全国公开媒体,或收录于地方文化典籍,或镌刻于文化地标,被学界誉为“以赋笔绘资州文脉”的代表性作家。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